聽講座-圖像藝術的審美

Mandy Yang
Published on
December 3, 2020
Updated on
September 23, 2022

圖像藝術的審美 [講座 刑懷安 ]

講者以宗教畫 「聖母領報」- 加百列奉差遣向聖女瑪利亞預告耶穌降生為例,展示數幅不同畫家對於同一主題的創作版本,比較其中的異同以及繪圖的特殊技法,從早期畫作歌頌的保守神性到近期實驗的開放人性,以觀察業主,世俗與創作者之間的平衡。

私認為這堂講座雖命題為「審美」並不是侷限在探討何謂美與醜,而是將重點放在創作者風格的表現 - 如何做,以及為何做。

講者以宗教畫為例來探討平面設計實在非常貼切- 同樣有業主,行銷訴求,以及明確的創作目的。而有趣的是「創作者」如何在各種制約下表現特色,又能履約,兼顧客戶要求也達到實現自我價值,巧妙的達到平衡,讓創意與細緻的巧思能得以落實入作品中。

當然也是時代的演進,讓畫家們更有機會展現自我。在早期的神權時代,人民對神性是充滿畏懼與服從,教廷權力獨大;隨著巴洛克,文藝復興,以及各種哲人的論點,還有宗教分裂與派系衝突,人民漸漸發現:如果相信教會也會產生派系衝突,那麼該相信什麼?

赫然發現,也許我們不該只仰頭望天,社會生活是重要的,人性是有價值的,人類是群體,也可以是個體。

文化與藝術的發達,不停地推進刷新人類的世界觀。從對神無上的敬畏且受到教廷控制,到重新的認識神與宗教之間的關係,甚至懷疑宗教是否能代表神意。人對宗教的需求是從「服從」走向「得到慰藉」,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,想知道人身而為人的意義。

這些觀念的轉變,讓創作者有機會在同樣的主題中,以不同的形式表現;並在作品的表現中帶入創作者本身「人性」的價值觀與情感還有更貼近社會。當然先驅者,總是有勇氣,且通常被認為驚世駭俗的。

身為設計者,是有機會參與社會推進的一群人,一點一滴將新的觀念以及各種社會議題融入作品中,讓大眾看到。但是要有耐心,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改變不是一瞬間,我們想要的不見得自己會看到,但是前人種的樹可以給後人乘涼。

Main photo:Annunciation (Leonardo)








Tags:
No items found.

Latest Posts